江苏冰澳机械制造有限公司
当前位置: 网站首页  > 新闻动态  > 新闻动态

新闻动态

咨询服务热线

0513-88965988

银行理财产品收益高,为什么很多人还是选择存定期?

来源: 点击数:30次 更新时间:2025-10-15

上周去银行办理业务,排队时碰到了我大学同学小张。他现在是这家银行的客户经理,负责理财产品销售。趁着等待的功夫,我们聊起了现在的理财情况。

"最近有不少客户来问我,为什么理财产品收益明显高于定期,但还是有那么多人选择定期存款?"小张压低声音对我说,"其实这里面有很多门道,但我们对客户不会全部说透。"

这番话引起了我的兴趣。作为普通储户,我们经常面临这样的选择:是把钱存成定期,还是购买收益更高的银行理财产品?表面上看,这似乎是个简单的数学问题——选择收益率更高的那个。但现实中,依然有大量人选择了收益较低的定期存款。

根据央行发布的《2025年第二季度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》显示,截至2025年6月末,我国居民储蓄存款余额已达110.2万亿元,其中定期存款占比超过60%。相比之下,银行理财产品规模约为29.8万亿元。这组数据清晰地表明,尽管理财产品收益普遍高于定期存款,但定期存款仍然是居民财富配置的主力军。


这是为什么呢?小张给了我一个"内部人"的解释。

"定期存款和理财产品最大的区别在于安全性。"小张说,"定期存款属于存款,受到存款保险制度保障,50万元以内的本息有国家信用背书。而理财产品即使是银行发行的,也属于投资,不受存款保险保障,理论上存在本金损失的可能。"

这番话让我恍然大悟。查阅资料后发现,根据中国银保监会的数据,我国存款保险制度自2015年实施以来,已经先后处置了几十家高风险金融机构,有效保障了400多万存款人的权益。这种兜底保障,是任何理财产品都无法比拟的。

小张还透露,从银行内部管理角度看,定期存款和理财产品的资金用途和管理方式也完全不同。"定期存款的钱可以直接进入银行资产负债表,银行可以更自由地运用,比如发放贷款。而理财资金则要按照特定的投资方向和比例进行管理,银行的操作空间相对较小。"

这就难怪银行常常通过各种方式鼓励客户选择定期存款,甚至不惜提高定期存款利率来吸引资金。根据融360大数据研究院发布的《2025年上半年银行存款利率报告》,2025年上半年,部分城商行和农商行的三年期定期存款利率已经达到3.85%,接近同期限理财产品的收益水平。

不过,理财产品收益率确实普遍高于定期存款。以2025年上半年为例,银行发行的中低风险理财产品平均年化收益率在4.2%-4.5%之间,而同期限定期存款的基准利率仅为2.75%,即使上浮50%,也只有4.125%。

那么,到底是选择定期存款还是理财产品呢?小张给我分享了他平时不会对普通客户说的几点考量因素:

第一是流动性需求。"很多客户不了解,理财产品虽然大多有预期期限,但实际上是开放式的,可以提前赎回。但提前赎回往往会损失部分收益,甚至在极端市场情况下可能面临暂停赎回的风险。"小张说,"相比之下,定期存款提前支取虽然只能拿到活期利率,但起码本金有保障,而且一定能取出来。"

这一点我深有体会。去年我购买了一款银行理财产品,宣传是90天期限,但当我在60天时有急用想提前赎回时,却被告知要等到下一个开放日,足足等了10天才拿到钱,而且损失了不少收益。


第二是风险承受能力。"银行理财产品现在是'净值型'的,也就是说产品净值会随着投资标的的市场价格波动。"小张解释道,"对于风险承受能力较弱的客户,尤其是老年客户,看到自己买的理财产品净值下跌,往往会非常焦虑,甚至引发投诉。定期存款则完全没有这个问题,利息是确定的,到期后本息有保障。"

2024年的数据显示,60岁以上人群的金融资产中,定期存款占比高达72%,远高于其他年龄段。这反映了老年群体对资金安全性的极高重视。

第三是专业知识要求。"理财产品背后是复杂的金融市场和投资策略,很多普通客户对此知之甚少。"小张坦言,"即使是最基础的理财产品说明书,也充满了专业术语,普通人很难真正理解其中的风险和收益机制。相比之下,定期存款简单直观,没有任何门槛。"

这让我想起前段时间看到的一项调查:中国金融素养调查(2025)显示,我国成年人金融知识得分仅为61分(满分100分),金融行为得分为63分,金融态度得分为68分。这意味着大多数人并不具备足够的金融知识来做出复杂的投资决策。

第四点可能是最关键的——收益的确定性与波动性。"定期存款的利息是确定的,而理财产品的收益是不确定的。"小张说,"银行宣传的理财产品收益率通常是过去的业绩或预期收益,并不代表未来一定能实现。我见过不少客户抱怨购买的理财产品实际收益远低于宣传时的数字。"

数据显示,2024年有近15%的银行理财产品的实际收益率低于同期定期存款利率。这意味着,并非所有理财产品都能兑现"高收益"的承诺。

小张还提到了一个很少有人注意的细节——税收差异。"定期存款利息需要缴纳20%的利息税,而部分理财产品的收益可能涉及免税的情况。"不过他也强调,具体税收规定比较复杂,不同产品情况不同,建议咨询专业人士。

通过与小张的深入交谈,我逐渐理解了为什么那么多人宁愿选择收益较低的定期存款。这不仅仅是风险偏好的问题,更涉及到金融知识、生活需求、心理承受能力等多方面因素。

与此同时,银行的营销策略也在悄然发生变化。过去,银行往往强调理财产品的高收益,现在则更多地强调"稳健"、"安全"等概念。根据银行业协会发布的《2025年银行理财市场调查报告》,超过75%的银行在理财产品宣传中将"稳健"作为核心卖点,而"高收益"的提及频率下降到了第四位。


我们身边就有不少关于理财选择的真实案例。我的邻居王阿姨,退休教师,一直将养老金存成定期。她对我说:"我这辈子的积蓄都在这里,经不起任何风险。少赚点利息没关系,安心最重要。"而我的表弟刚工作几年,则将工资的一部分用于购买理财产品。他认为:"年轻人应该适度冒险,只有承担一定风险,才有可能获得更高回报。"

这两种选择都有其合理性,关键在于找到适合自己的平衡点。

基于我的了解和思考,给大家几点建议:

存款和理财应该结合个人实际情况,合理配置。对于紧急备用金和近期有确定用途的资金,定期存款是更合适的选择;对于中长期闲置资金,可以考虑适度配置一些理财产品来提高整体收益。

选择理财产品时,不要盲目追求高收益。收益越高,风险通常也越大。应该根据自身风险承受能力,选择匹配的产品。银行理财产品通常会标注风险等级,R1和R2级适合保守型投资者,R3级适合稳健型投资者,R4和R5级适合进取型投资者。

购买理财产品前,一定要仔细阅读产品说明书,特别是关于投资范围、流动性安排、风险提示等内容。如果看不懂,可以要求客户经理详细解释,或者干脆不买。

随着年龄增长和家庭责任变化,应当适时调整财富配置策略。年轻时可以适当进取,中年后应逐步转向稳健,退休前后则应以安全为主。

无论选择定期存款还是理财产品,都应避免将所有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。通过分散投资,可以有效降低风险。

回想小张所说的那句话:"很多人选择定期存款,不仅仅是因为风险厌恶,更是因为他们深知自己对金融市场了解有限,宁可少赚一点,也不愿冒险。"这或许是最朴素但也最明智的理财哲学。

在当前经济环境下,无论是定期存款还是理财产品,预期收益率都处于历史相对低位。与其纠结于两者之间小幅度的收益差异,不如更多关注自身的收入提升和消费管理,这才是个人财富增长的根本途径。